“智”本是印度哲學及佛教中與慧最為接近的概念,因為常常譯作漢語中的“知”,所以在中華文化中有時與其相互混淆、相互替代。後來成為五常中的智(即源于孟轲提出的“是非之心”),其意義範圍逐漸變窄,直至在一般人心中成為知人之“智”。
根據“智”在語義上的演化過程,不難看出國人之智所強調的並非“智慧”之“智”,更非“知識”之“知”,而是在人際交往中看人的本領。不消說,這種偏頗也許有助于提升國人的人際鬥爭水平或社會生存技巧,但對我們追求智慧和知識並無多大補益。
因為我們太注重實用,智明明應該是比較純粹的精神追求,在我們一般人的實踐中卻蛻變成狹隘的識人之術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